教小孩不能用威脅的! 錯誤的方法教孩子,越教越糟糕
家長因為一時的情緒,對孩子說出威脅的話,可能會讓小朋友覺得爸媽不愛他了進而提升焦慮和不安全感;或是有樣學樣導致他們更愛唱反調,最後雙方硬碰硬讓情況越來越糟糕。什麼是威脅教育?自己是否也曾有意無意用這招教小孩呢?
什麼是威脅教育?
其實不只家長,就連兒歌裡都有這種恐嚇文化,例如《虎姑婆》裡有一段歌詞是「愛哭的孩子不要哭,他會咬你的小耳朵,不睡的孩子趕快睡,他會咬你的小指頭」,天啊!小編小時候也很怕這首歌,何況是天真爛漫的小朋友。這種大人為了讓小孩快快聽話,用「你再不...,我就...」的方式,不管合理不合理先嚇嚇孩子再說,就是威脅教育。
現在許多家長收起棍棒不體罰,但是用嘴上威脅的方式到底有沒有效果呢?要恐嚇前,先了解可能會造成哪些教育的反效果。
教小孩用威脅教育的4大壞處
1.孩子對家長失去信任
當家長一次又一次說出威脅的話語,卻沒有實際行動,加上隨著孩子的心智越來越成熟,他們會了解當父母說「你再不乖我就把你丟掉」...等反話並不是真實的,而且只說不做,這時候威脅性的教育話語已經失去效力,而爸媽也會變成《狼來了》故事中的「放羊的小孩」,讓孩子失去信任和依賴,不再對家長言聽計從。
2.認知上出現偏差
許多時候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,小朋友的學習能力超強,所以如果家長經常用恐嚇的方式教育小孩,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,認為只要用威脅的、恐嚇的方式就可以達成目的;或是大人經常說「警察要來抓你了」,讓小朋友以為警察是懷人或怪物,會對自己不利,將來若遇到需要警察協助的情況,可能會導致他們害怕求助。
3.讓孩子缺乏安全感
家長一句無心的「不要你了」、「你自己待在這裡」...等話語,很容易讓孩子陷入沒有安全感的處境,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,然而長期在缺乏安全需求中成長的小孩,往往會比一般孩子更自卑、敏感、膽小懦弱,可能會造成小孩缺少自信,並且與家長產生巨大的鴻溝和隔閡。
4.造成嚴重心理創傷
2017年台大精神科研究指出,全台將近1/3的兒童有精神疾病需要專業評估和協助,而這些精神疾病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,若大人經常用自己的標準對待孩子,長期採用威脅的教育方式,造成孩子產生負面情緒、認知偏差...等問題,很可能會增加小孩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。
教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聽話,其實不一定要威脅方式才有用,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建議這樣做。
教小孩要「LATER」
LATER這5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離開→確認→處罰→擁抱→反思。
1.離開
如果孩子正在鬧脾氣或是已經闖禍了,建議父母直接將小孩帶離事件現場,避免小朋友的情緒再次被挑起,可以讓後續的「確認」和「處罰」更容易進行。
2.確認
當你把孩子抱離現場他們可能會生氣的問為什麼,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反問小孩:「你知道剛才做了什麼事?(或說了什麼話?)」並且給予提示,是事先約定好的規矩,讓孩子去思考並確認自己剛才的行為哪裡有錯誤,父母再從孩子的解釋中去理解動機,如此一來小孩雖犯了錯,卻不至於感覺到被羞辱。
3.處罰
根據先前約定的罰則來執行,例如:罰站、罰零用錢...等,但不管懲罰內容是什麼,一定要與孩子事先講好懲罰內容,懲罰後要給予原諒。另外,罰站或罰坐的目的並非讓孩子感到害怕,而是讓他們「停止犯錯」,了解自己因犯錯,所以活動時間被暫停,所以,懲罰時間和內容不要過度兇猛。
4.擁抱
當懲罰時間結束,家長記得去抱抱孩子,給予安全感,讓他們知道父母仍愛著他們,但是不能再犯錯。
5.反思
「反思」是最重要的收尾步驟,家長可以詢問孩子訂下的規矩是否太困難,如果答案為「是」,那麼就應該考慮將規定門檻下修、降低標準,避免父母自己制定出超出孩子能力所及、不合適的規則,造成雙方壓力。
使用「LATER」方法之前,家長遵守4個原則效果才會好:
-
初犯不追究,沒有說明過的規矩不能處罰。
-
依照年齡訂定適合的規矩。
-
「抓大放小」每個月進行處罰的事項,應該只有1、2項。
-
父母不可以朝夕令改,並且處罰方式要和孩子達成共識。
教孩子像談戀愛,強迫而來的順從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妥協,久而久之反而容易造成感情破裂,因此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,讓孩子感受到愛,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成長方式喔!